国产与进口轴承产生差距的原因
在工业生产中,轴承起着传递动力和降低摩擦的作用。但是,国内和国外轴承的差距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。虽然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轴承制造国,但是在高端产品上,仍然是由国外的产品所控制。
造成进口国产轴承的差距有:
一、材料与技术
材料是决定轴承性能的首要因素。例如德国的FAG轴承有较深的研究和开发经验。在材质洁净方面,经过真空除气等工艺,使进口轴承钢的含氧量低于5ppm,且夹杂非常细且分布均匀,大大提高了轴承的耐疲劳寿命。
但是,目前国内的轴承钢中,由于含氧量偏高,杂质在轴承钢中的分布不均匀,造成了材料的强度和可靠性不高。其中,热处理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。进口轴承经过精密温度控制的淬火工艺,保证了轴承的硬度均匀和晶粒细化,但国内轴承在热处理时容易出现组织不均匀和硬度波动等问题,从而降低了轴承的耐久性。
这其中也有一些技术上的差距。一些进口轴承生产厂家,采用先进的模拟分析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,对轴承进行了优化设计,以满足高温、高负荷等苛刻工作条件。然而,目前国内的轴承设计大多依靠经验或者反向工程,缺少系统的模拟和验证,制约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。
二、制造工艺与设备
轴承加工属于高精度项目,其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差异对产品的最终质量有很大的影响。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轴承生产企业仍然依靠传统的生产装备,其制造的精度和稳定性都不高。比如,进口轴承滚道的圆度误差可以控制在0.3微米以下,国内甚至超过2微米,这一微小的偏差在高速运行时就会产生振动和磨损。
更重要的是,其核心设备如高端砂轮机,长期以来依靠进口。目前,国内在主轴刚度和精度保持性等方面都有缺陷,很难适应高品质轴承的加工要求。由于装备的落后,国内轴承在精度和一致性等方面很难与进口产品相媲美,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瓶颈。
三、产业链协同与研发投入
轴承行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,它的发展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共同支持,如材料、机械、测试等。进口轴承已经形成了从钢铁材料研究开发到精密制造的闭环产业链。但国内轴承产业却出现了“断点”:钢铁高端产品依靠进口、测试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、科研和科研深度不够等。比如,在风力发电轴承国产化过程中,材料、工艺和测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,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。